主視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手電筒 |
今年應該是我連續第十一年看金馬影展了...
一路順風
計程車這個主題對我來說真的很私人,我爸爸就是計程車司機。許冠文那整身的衣服造型,以及那計程車裡面的一些小物件,總是讓我有很複雜的心情。
聞天祥在最後下的結論(大意如下):一群遠行而走投無路的男人,卻在灰暗的旅途盡頭裡找到一絲人情的光芒。
10+10裡面那段安全帽的黑道故事在這裡變成加強版,我覺得戴立忍根本就是台灣安全帽代言人了(大誤)。
黑幫、公路、黑色喜劇,我覺得導演把這些類型處理得很好。當然還是有點小瑕疵,例如安全帽那邊血流得太少之類的,但我覺得整體來說確實是十分精彩的。
今年沒看過太多台灣電影,到目前為止我最想推薦的國片就是一路順風了,我覺得比《樓下的房客》更好一點。
顯影的女人
完全就只因為相機偏執狂,看到等身大的相機,就連預告也沒看就買了票。
我對黑澤清的電影並不熟悉,只有看過《完美的蛇頸龍之日》,覺得有點《世界奇妙物語》的味道。不過劇情也忘得差不多了,最後世界崩解以及沙漠的畫面讓我印象深刻。
我覺得兩部片都透露著一種寂寞,都有那種「我想講的話只有你懂,但你不想聽」的無奈感。
顯影的女人顯得十分清淡,就連攝影師強烈想要完成作品計劃的執念,對於真正做過攝影藝術創作的人來說,或許也只是剛好而已(對,水晶同學我覺得妳的創作應該一樣艱苦)。女主角在片中非常美,她的氣質值得我多給一顆星。
倒是在電影之後的導演講座聽到了許多有趣的事:原來導演是在一場銀版攝影的展覽中,看到許多銀版攝影的作品,其中有一幅裡面的少女,臉上的表情十分複雜,他形容說「她的臉上有種又開心又迷惑又痛苦的表情,眼神顯得又專注又迷茫。」原來是因為銀版顯影的曝光時間需要非常久,通常在10分鐘以上(電影裡面有一張是2個小時)。所以把各種表情都記錄下來。甚至因為需要模特兒長時間固定姿勢,還有一種特殊的支架,把人的肢體固定起來。
聽起來真是太迷人了,真希望有機會能玩玩看銀版攝影啊!
瀬戶與內海
應該是我看影展十年以來第一次遇到斷片XD
兩個百無聊賴的高中男生的脫口秀,大概就是我對本片的註解。
讓我聯想起《兩個穿運動服的人》,也是記錄了很平淡的日常,卻十分有趣而且充滿了情感的兩人對話電影(有這種類型嗎?)。
其實確實是有點基味,不過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我聯想到《志明與春嬌》。
神鬼嚎野人
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一部片啊!!
故事其實很通俗,就是一個小男孩與老人的相遇,然後一起踏上奇妙的旅程,從互相討厭到惺惺相惜的故事,其實沒有太深奧困難的東西。但是在紐西蘭荒野中的美景與險惡,以及獵人單純生活與文明世界的荒謬的對比,加上超爆笑的對白與深刻又不說出來的情感,娛樂性滿點!
相較起架構有一點點類似的《一路順風》,我覺得這部片更順暢而且更有趣,男孩與老人的演技都十分自然,就連狗狗都超搶戲。
看完心情非常好,大概就是那種如果在電視上每次重播我就會再重看一遍的電影啊!
「山裡有馬嗎?我可以擁有一隻嗎?」
「馬在山上很少見,而且,那些馬很野,馴服不了的。」
「為什麼?馬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人馴服的吧?」
「為什麼馬不能就只是在那裡吃草跑步呢?」
短短幾句話就講到了這部片的主題呀!!
超激!粉油膩刑男
從第一幕就噁爛到最後啊!完全沒有一點劇情是正常的啊!完全沒有下限啊!這就是我看影展必選的電影啊!
主角是又老又醜又肥的父子,在家整天只穿條內褲晃來晃去(真的會晃),遇上了一個肥滿多汁的女生,竟然來個父子丼!老爸竟然晚上還變身成粉油膩刑男,身上塗滿油跑來跑去亂殺人。這到底什麼超展開!然後又超展開再超展開!
看完就想到了下一篇小說的概念!就是要寫這種噁爛到極點的東西啊!
追兇者也
前半令我十分讚嘆,讓我想到《下女的誘惑》那種由不同視角觀點,讓故事翻轉再翻轉的結構。後半節奏有點亂掉,又跑到那種大陸警匪片壞人一定要伏法的結局,實在可惜。
劉燁(以及許多主要角色)演技十分有說服力,不過那個眼鏡男就稍弱了點,也就是他那一段顯得節奏凌亂。
從正逐漸轉型的偏鄉發生的兇殺案,引出財團與個人之間的衝突,以及人心的險惡。「你一個人的眼淚,比全村全鎮全省的發展更重要嗎?」這個問題太沈重了吧...
無障礙殺手
「因為坐著輪椅不容易被人注意到,所以更適合當殺手」這個前提真是太有趣了。電影大部份的視角都是在輪椅上的高度,讓我想起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最後似真如幻的結局,也非常有意思,不論是真或假,我想至少對片中的身障演員來說都已經是一場英雄的旅程了。
導演採用真正的身障者,讓他們成為電影中的英雄,而且非常有說服力。坐在輪椅上的殺人方法當然跟一般人不同,但他們並不是想像中的弱者,他們可以畫漫畫、可以開車、可以和女孩跳舞飲酒,他們其實還是很自由的。
代表匈牙利角逐奧斯卡外語片,機會應該不小。
沙魯克罕之終極粉絲
反正每年金馬一定要看寶萊塢啊啊啊!我就是這樣寶萊塢腦粉啊啊啊!雖然幾乎沒有歌舞,但這部片還是超讚的啊啊啊!
沙魯克罕一人飾演自己與死忠粉絲,他出場的時候那些來看他的擠破頭粉絲應該都是真的吧!超大牌搭配寶萊塢一定要有的舖張華麗排場和沒有最扯只有更扯的超衝突劇情,就有基本盤了。但本片不是傳統的寶萊塢套路,沒有什麼談情說愛,沒有什麼家庭衝突或貧富對立,而是反思大明星與粉絲之間的關係,以及諷刺媒體其實是可以由一個無名小卒任意操弄。
意外地動作戲份超多而且超華麗,還跑到英國和克羅埃西亞飛車追逐,在屋頂跳來跳去。我一面看一面覺得印度人是有多喜歡成龍,去年看的《寶萊塢之大帥出任務》也有非常多成龍電影的影子,就只差沒有打一拳再甩手這種動作了。不過在片尾名單發現動作指導是韓國團隊,韓國的演藝產業真是太強大了啊!
我覺得寶萊塢學習世界電影的速度非常快,也非常深入,不僅是技術層次,在劇情和探討概念上也很厲害,當然台灣電影還是追不上呀!
顛父人生
沒有讓我失望,我十分喜歡他們父女之間那種互相欲言又止的情感。一開始可能感覺節奏有點慢,但那種老人的日常感讓人進入狀況之後,切換到女兒的焦慮情緒,我變得更能體會她的感受。
兩代之間難以跨越的代溝,其實就是需要共同努力溝通吧。老爸那種難以理解的搞笑動作,也許看起來很荒謬,但是總覺得當我們老了也可能會做出一樣的事吧。
女兒的寂寞、面對工作上的誠信以及面對上流社會與低層勞工之間的衝突也讓人感同身受。她也是很辛苦啊!
義大利建築師去做文創牙醫感覺很適合台灣什麼都要文創的風格、劇照裡那段裸體的劇情實在太好笑了,很有德國《屌絲女士》那種冷調幽默感!在坎城受到大歡迎的電影果然不能小看啊!
大衛林區:獨白囈語
真的是囈語啊...不過確實是平常難得聽到的生命歷程。主要在講的是他從幼年到拍攝《橡皮頭》之前的故事,畫面則幾乎都是他的畫作以及創作過程,偶爾穿插一些他以前的照片,以及他的可愛女兒。其實感受到他與父親之間的衝突,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生創作的原點。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影展沒搶到票,趁著放假一天,下午就去真善美看了,四小時可真是考驗著膀胱與專注力。確實是台灣電影的經典啊!四個小時就讓我有如回到我爸媽讀書時那個年代的日常,特別是外省族群、眷村等等,感覺特別熟悉。我爸以前就建中夜間部,我媽小時候確實也住過日本木造房子一段時間。白色恐怖、威權統治校園...這些事物其實離我們不遠,我們絕對應該回頭看看過去的日子,想想未來該怎麼繼續下去。
巴黎意亂情迷
很輕鬆愉快的一部電影,簡單美好的巴黎,可愛的小人物。兩位自導自演的男女主角,真的是「無動不舞」,隨時都有非常豐富的肢體動作,甚至許多其他的角色也都像是在跳舞一樣,吃飯的時候節奏一來就要跟著動一下。
看完就覺得心情愉快,絕對是最適合約會的電影。
我聯想到的是去年金馬奇幻的《遊戲時間》也是非常有趣的巴黎電影~
瘋狂麥斯:憤怒道(黑白版)
電影看多了,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常常心裡有許多思緒在運轉,一方面情緒跟著劇情起伏,另一方面則抽離出來,會有一些電影以外的理性的思索,會去觀察整個畫面中光線攝影等等細節、思考隱喻與符號、印證生活經驗...。但是當時看瘋狂麥斯彩色版的時候卻是完全不同的經驗:從第一分鐘開始,我就跟著瘋狂了,呼吸急促、熱血奔流,臉上各種扭曲的表情(咦,我不是在說A片),就像被裝上鐵面具時的麥斯,我被綁在椅子上,不能吼叫不能動彈,但心中的吶喊呼之欲出。看完瘋狂麥斯就像是嘿咻完跑完幾千公尺,喘了很久才能平復心情。完全沒有辦法思考其他的事,這種純粹只有感官經驗的電影我印象中真的沒有幾部是這樣子的。
再一次看黑白版依然令我瘋狂,但抽離掉色彩之後,產生了一點點距離感,使我稍稍有點空間可以觀察更多東西。經歷過黑白底片攝影的洗禮,我明白彩色畫面轉成黑白絕對不是按一下按鈕改成灰階就解決的事;相反地必須對顏色更加敏銳,每一個畫面都必須思考色彩的分佈,把每一種色彩的階調處理平衡,才能讓黑白畫面同時兼顧細節與整體明暗。再來就是數位攝影在高感光度時的顆粒分佈往往還是有點不夠自然,這一點我覺得瘋狂麥斯處理得算是不錯,但終究還是比不上膠卷,真的差得遠了。還發現許多有趣的鏡頭語言,例如刻意把主角以外的畫面加上模糊處理,的確是在黑白版會看得更加明顯。
黑白攝影其實是超出人類視覺經驗的手法(即使是色盲都可以感覺到某些顏色),卻又能使人感受到「此曾在」,這種奇妙的又遠又近的感受,大概就是我對黑白攝影如此著迷的原因吧。不由得想像,如果瘋狂麥斯用有點距離的黑白加上身歷其境的3D,這種版本會是什麼感覺呢?
追兇倒數十五日
一開始的女兒失蹤令人想起韓劇《Signal》的故事起點,後來我就一直想到《渴望》,那個一直不存在的女孩卻不斷影響著所有人的劇情。但是後來又覺得不太像《渴望》,因為女孩其實從頭到尾幾乎沒有主動影響到什麼人(除了後面一個關鍵劇情),反而是她一直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咦,這什麼梗)。甚至還有一點點《哭聲》的影子,韓國民俗的觀落陰都要搞成這樣子嗎?XD
映後座談中,導演談到韓國的母親除了家務還要為了子女奉獻一切,甚至把子女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而導演在電影籌備時正好和一個非常好的朋友斷交,本來非常熟悉的人忽然變成陌生人,這樣的心情也在電影中表現出來,母親直到失去女兒才發現完全不了解她。
還是覺得韓國的電影比起韓劇好看多了啊!
魔愛食人灣
映後座談最後,侯導說這片很好看。但是其實我是看得不太習慣啦...也不是說不好,就只是有點難融入這情境裡。
窮苦人家的男孩愛上了浪漫少女心的富家男孩(其實演員是女的),茱莉葉畢諾許則是演一個瘋狂亂唱歌的富家親戚。整部片充滿了古代歐洲荒謬喜劇的氣氛,富人總是又蠢又瘋狂,窮人其實更瘋狂,警察則是從頭到尾搞不清楚狀況,在那個吃人的海灘,大概發生什麼事都不奇怪。
映後座談茱莉葉畢諾許來到現場,女神氣勢果然不凡,回答問題毫不逃避打官腔,和侯導的合作經驗也非常有意思。談到許多《紅氣球》的事,她還說《刺客聶隱娘》的最後一幕的雲霧根本就是侯導施了魔法召喚來的,不過倒是沒講到什麼關於魔愛食人灣的內容。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我只問了一個問題,3D就是為了能看得更清楚,那為什麼現在的技術不能拍得更清楚一點呢?然後他們都說,以前從來沒人問過這個問題。」--李安
影展沒搶到票,只好看院線。看完也只能讚嘆了!然後再看別的電影就會發現這些電影怎麼變模糊了?
關於未來3D的技術我只能說,這種事只能親身體驗才會明白。剛開始會覺得電影好像在快轉的感覺,我覺得是每秒120格能捕捉到的動態遠比電影的24格或電視的29.997格要富豐太多,唯一能類比的經驗就只有快轉的感覺。不過當B班進到加長禮車裡面就完全適應了,我自己是毫無障礙地融入整個情境之中,當他們在球場冷不防丟一顆球過來,還是讓我從椅子上彈了起來。戰場上那場戲,短兵相接的臨場感實在太驚人,真的感覺到那個人活生生被殺死了,死在我面前。
稍稍研究過VR之後發現,當視覺的沈浸感提升,其實所有的感官體驗也需要同步提升,才能讓觀者感覺比較正常;不然任何一環稍有缺陷,要不就是噁心想吐,要不就是難以沈浸。音響效果就是我看本片最大的感受,其實在戰場上的槍聲已經是我看過的所有電影裡面最接近我在軍中體驗過的槍聲了,但看一般的電影都不會覺得音響效果不對勁,而看比利林恩的時候卻清楚地意識到聲音的方位以及空間感好像還是不夠明確。一些訪問中李安提到新的技術使得打光、收音、甚至化妝都會變得完全不一樣了。這可真是只因為他的一個問題,引發出來的千百個技術大躍進啊!
關於劇情,因為事先讀過小說,我比較在意的是和我在讀小說時的感受有什麼不同,最重大的差異就是電影把戰場上的畫面呈現出來,而且特別真實。我覺得這種恐怖的戰鬥體驗,對照球賽中場充滿煙火與閃光的舞台秀,特別的諷刺與鮮明,這部份完全超越小說,只能在電影裡完成。
有一點點畫面我不太喜歡,當比利來到貴賓室,看到一大堆食物時,畫面中除了食物,其他的部份都變模糊,我當然明白這要表達的就是比利眼中只看到食物,但總覺得模糊效果似乎也應該做得更精緻一點,果然因為未來3D,很多事都要跟著提升了啊!
丟藥罐的畫面非常炫技,難以想像這對焦要怎麼處理。而比利和斐森嘿咻的畫面刻意地像是在夢境裡,其實也滿有趣的。我還不由得想像,要是真的有碧昂絲本人或許會更有趣,電影裡面非常刻意地遮遮掩掩,反而讓我有點分心沒去注意比利...
極度真實的電影其實是假的,殘酷的人生才是真的。電影的完成是在觀眾的心裡,戰爭的真相似乎也在媒體「被完成」了?
八月
金馬影展最佳劇情片、最佳新演員得主,終於在影展結束之後的得獎片放映看到了。
乍看覺得非常簡單,仔細想想又覺得講了好多事,然後又發現這麼多事其實又都在講一件單純的事:成長。
黑白的畫面,看似悠閒的九零年代中國小鎮,無聊暑假裡的小男孩看著家裡發生的瑣碎小事。自己即將升上中學,父親工作的國營工廠面臨轉型,祖母臥病在床,安靜的暑假其實暗潮洶湧,即將發生重大的改變。
最後男孩必須成長為少年,父親必須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成人,母親必須母兼父職,小鎮必須轉變成各憑本事的資本社會。The Summer Is Gone,青春終將逝去,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很難不聯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太多相似的地方了,父子一起騎腳踏車、戲院前的廣場、撞球、少年幫派、暗巷裡打架、小餐館裡的舞台表演...
當然也有很多只有活過九零年代中國才懂得的事物,例如那奇怪的男高音、《爺兒倆開歌廳》,還有崔健《一無所有》,我唯一聽說過的也就只有崔健了。
話說回來我也無法說這是我今年看過最厲害的華語電影,但確實是很獨特,也完全可以理解這部電影可以獲得金馬獎的原因。我聯想到五十屆金馬的《爸媽不在家》,也是很有「金馬味」的有趣電影。
總之,值得一看。
網路上一位影評說道:今年金馬,畢贛的形象廣告原本覺得拍得有點唐突,但看過《八月》之後,才發現那首(超洗腦的)《我要輕輕地告訴你》不是為了「承先」而是「啟後」啊!(原文找不到了,但這是真的!看過就會懂!)
最後來到相機偏執狂時間:男孩的祖父拍全家福用的那台相機應該是蘇聯製的FED4,那個年代的中國大陸,使用的相機應該多數是國產或是從蘇聯來的。
七月與安生
雙女主角實至名歸。我在看金馬獎典禮之後,唯一留下的記憶就只有只有兩個女主角超可愛了!
周冬雨初看有種周迅的清新感,但口條比周迅好很多,演出那種年少風霜的感覺也滿有說服力的。馬思純則有一種成熟女性的堅定氣質,但是她演出懵懂少女也很有意思。兩人對手戲火力十足,有一絲絲蕾絲邊的百合情愫,不說破,這樣很好。
兩女一男三角戀愛這種言情老套可以變成這樣真的太強了!完全沒有什麼墮胎、豪門、打架什麼的蠢蛋套路;相反地把極少在中國電影看得到的青春期性探索、破碎家庭、叛逆流浪、未婚生子...用這麼輕盈的方式放進來了。多重結局、插敘倒敘,剪輯功夫十分了得,即使搞得這麼複雜,仍十分順暢,連我媽都看得懂,真的。光影優美也不老套,更沒有刻意的行銷置入,音樂也十分豐富多元。我必須說,這些環節在台灣的電影裡面很少有辦法處理得像《七月與安生》這麼成熟完整。
她們小時候在鎮江長大,聽到這個地名,總覺得有點隱喻,她們就該是一直互相吃對方的醋吧。隨著兩人的成長,也看到了中國某種發展的面貌,從純樸小鎮、工廠煙囪、酒吧、每個時代的中國搖滾樂、到世界各地的旅遊。當然這些只是模糊的背景,我相信這樣的變遷符號,也同時交互印證著主角的成長與衝突,當七月在狹窄的浴室裡淋濕著對安生大吼說「妳的一切都是我給妳的!」我總覺得就像是守著「傳統價值」的長輩對著無法符合體制的孩子最真實的想法。但其實她們是互相羨慕的,所以最後才會好似交換了身份,生命的軌道交叉而過。
「七月與安生本來就是一個人。」這是馬思純在兩人獲得金馬獎女主角時的感言,我覺得這話說得準確。甚至我覺得七月與安生某種程度就是中國都會女性的代表,傳統與叛逆的力量互相衝突,追求的事物最後都會失去,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事最後也不見得有好發展,後來的發展則就可能就像電影的多重結局一般,各憑造化了。
片尾感謝名單又打出了岩井俊二(前一次看到是在《你的名字》),岩井導演好忙啊XD
今年沒看過太多台灣電影,到目前為止我最想推薦的國片就是一路順風了,我覺得比《樓下的房客》更好一點。
我心目中的金馬獎最佳男主角就是他了 |
顯影的女人
完全就只因為相機偏執狂,看到等身大的相機,就連預告也沒看就買了票。
我對黑澤清的電影並不熟悉,只有看過《完美的蛇頸龍之日》,覺得有點《世界奇妙物語》的味道。不過劇情也忘得差不多了,最後世界崩解以及沙漠的畫面讓我印象深刻。
我覺得兩部片都透露著一種寂寞,都有那種「我想講的話只有你懂,但你不想聽」的無奈感。
顯影的女人顯得十分清淡,就連攝影師強烈想要完成作品計劃的執念,對於真正做過攝影藝術創作的人來說,或許也只是剛好而已(對,水晶同學我覺得妳的創作應該一樣艱苦)。女主角在片中非常美,她的氣質值得我多給一顆星。
清新氣質 |
倒是在電影之後的導演講座聽到了許多有趣的事:原來導演是在一場銀版攝影的展覽中,看到許多銀版攝影的作品,其中有一幅裡面的少女,臉上的表情十分複雜,他形容說「她的臉上有種又開心又迷惑又痛苦的表情,眼神顯得又專注又迷茫。」原來是因為銀版顯影的曝光時間需要非常久,通常在10分鐘以上(電影裡面有一張是2個小時)。所以把各種表情都記錄下來。甚至因為需要模特兒長時間固定姿勢,還有一種特殊的支架,把人的肢體固定起來。
聽起來真是太迷人了,真希望有機會能玩玩看銀版攝影啊!
瀬戶與內海
應該是我看影展十年以來第一次遇到斷片XD
兩個百無聊賴的高中男生的脫口秀,大概就是我對本片的註解。
讓我聯想起《兩個穿運動服的人》,也是記錄了很平淡的日常,卻十分有趣而且充滿了情感的兩人對話電影(有這種類型嗎?)。
其實確實是有點基味,不過其實也沒什麼了不起。我聯想到《志明與春嬌》。
神鬼嚎野人
到目前為止我最喜歡的一部片啊!!
故事其實很通俗,就是一個小男孩與老人的相遇,然後一起踏上奇妙的旅程,從互相討厭到惺惺相惜的故事,其實沒有太深奧困難的東西。但是在紐西蘭荒野中的美景與險惡,以及獵人單純生活與文明世界的荒謬的對比,加上超爆笑的對白與深刻又不說出來的情感,娛樂性滿點!
相較起架構有一點點類似的《一路順風》,我覺得這部片更順暢而且更有趣,男孩與老人的演技都十分自然,就連狗狗都超搶戲。
看完心情非常好,大概就是那種如果在電視上每次重播我就會再重看一遍的電影啊!
「山裡有馬嗎?我可以擁有一隻嗎?」
「馬在山上很少見,而且,那些馬很野,馴服不了的。」
「為什麼?馬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人馴服的吧?」
「為什麼馬不能就只是在那裡吃草跑步呢?」
短短幾句話就講到了這部片的主題呀!!
超激!粉油膩刑男
從第一幕就噁爛到最後啊!完全沒有一點劇情是正常的啊!完全沒有下限啊!這就是我看影展必選的電影啊!
主角是又老又醜又肥的父子,在家整天只穿條內褲晃來晃去(真的會晃),遇上了一個肥滿多汁的女生,竟然來個父子丼!老爸竟然晚上還變身成粉油膩刑男,身上塗滿油跑來跑去亂殺人。這到底什麼超展開!然後又超展開再超展開!
看完就想到了下一篇小說的概念!就是要寫這種噁爛到極點的東西啊!
倒底要有多變態才能拍出這種電影 |
追兇者也
前半令我十分讚嘆,讓我想到《下女的誘惑》那種由不同視角觀點,讓故事翻轉再翻轉的結構。後半節奏有點亂掉,又跑到那種大陸警匪片壞人一定要伏法的結局,實在可惜。
劉燁(以及許多主要角色)演技十分有說服力,不過那個眼鏡男就稍弱了點,也就是他那一段顯得節奏凌亂。
從正逐漸轉型的偏鄉發生的兇殺案,引出財團與個人之間的衝突,以及人心的險惡。「你一個人的眼淚,比全村全鎮全省的發展更重要嗎?」這個問題太沈重了吧...
無障礙殺手
「因為坐著輪椅不容易被人注意到,所以更適合當殺手」這個前提真是太有趣了。電影大部份的視角都是在輪椅上的高度,讓我想起小津安二郎的電影。最後似真如幻的結局,也非常有意思,不論是真或假,我想至少對片中的身障演員來說都已經是一場英雄的旅程了。
導演採用真正的身障者,讓他們成為電影中的英雄,而且非常有說服力。坐在輪椅上的殺人方法當然跟一般人不同,但他們並不是想像中的弱者,他們可以畫漫畫、可以開車、可以和女孩跳舞飲酒,他們其實還是很自由的。
代表匈牙利角逐奧斯卡外語片,機會應該不小。
沙魯克罕之終極粉絲
反正每年金馬一定要看寶萊塢啊啊啊!我就是這樣寶萊塢腦粉啊啊啊!雖然幾乎沒有歌舞,但這部片還是超讚的啊啊啊!
沙魯克罕一人飾演自己與死忠粉絲,他出場的時候那些來看他的擠破頭粉絲應該都是真的吧!超大牌搭配寶萊塢一定要有的舖張華麗排場和沒有最扯只有更扯的超衝突劇情,就有基本盤了。但本片不是傳統的寶萊塢套路,沒有什麼談情說愛,沒有什麼家庭衝突或貧富對立,而是反思大明星與粉絲之間的關係,以及諷刺媒體其實是可以由一個無名小卒任意操弄。
意外地動作戲份超多而且超華麗,還跑到英國和克羅埃西亞飛車追逐,在屋頂跳來跳去。我一面看一面覺得印度人是有多喜歡成龍,去年看的《寶萊塢之大帥出任務》也有非常多成龍電影的影子,就只差沒有打一拳再甩手這種動作了。不過在片尾名單發現動作指導是韓國團隊,韓國的演藝產業真是太強大了啊!
我覺得寶萊塢學習世界電影的速度非常快,也非常深入,不僅是技術層次,在劇情和探討概念上也很厲害,當然台灣電影還是追不上呀!
自己追自己 |
顛父人生
沒有讓我失望,我十分喜歡他們父女之間那種互相欲言又止的情感。一開始可能感覺節奏有點慢,但那種老人的日常感讓人進入狀況之後,切換到女兒的焦慮情緒,我變得更能體會她的感受。
兩代之間難以跨越的代溝,其實就是需要共同努力溝通吧。老爸那種難以理解的搞笑動作,也許看起來很荒謬,但是總覺得當我們老了也可能會做出一樣的事吧。
女兒的寂寞、面對工作上的誠信以及面對上流社會與低層勞工之間的衝突也讓人感同身受。她也是很辛苦啊!
義大利建築師去做文創牙醫感覺很適合台灣什麼都要文創的風格、劇照裡那段裸體的劇情實在太好笑了,很有德國《屌絲女士》那種冷調幽默感!在坎城受到大歡迎的電影果然不能小看啊!
女主角身材還算不錯 |
大衛林區:獨白囈語
真的是囈語啊...不過確實是平常難得聽到的生命歷程。主要在講的是他從幼年到拍攝《橡皮頭》之前的故事,畫面則幾乎都是他的畫作以及創作過程,偶爾穿插一些他以前的照片,以及他的可愛女兒。其實感受到他與父親之間的衝突,對他來說或許是一生創作的原點。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影展沒搶到票,趁著放假一天,下午就去真善美看了,四小時可真是考驗著膀胱與專注力。確實是台灣電影的經典啊!四個小時就讓我有如回到我爸媽讀書時那個年代的日常,特別是外省族群、眷村等等,感覺特別熟悉。我爸以前就建中夜間部,我媽小時候確實也住過日本木造房子一段時間。白色恐怖、威權統治校園...這些事物其實離我們不遠,我們絕對應該回頭看看過去的日子,想想未來該怎麼繼續下去。
巴黎意亂情迷
很輕鬆愉快的一部電影,簡單美好的巴黎,可愛的小人物。兩位自導自演的男女主角,真的是「無動不舞」,隨時都有非常豐富的肢體動作,甚至許多其他的角色也都像是在跳舞一樣,吃飯的時候節奏一來就要跟著動一下。
看完就覺得心情愉快,絕對是最適合約會的電影。
我聯想到的是去年金馬奇幻的《遊戲時間》也是非常有趣的巴黎電影~
在巴黎鐵塔上跳舞 |
瘋狂麥斯:憤怒道(黑白版)
電影看多了,我在看電影的時候常常心裡有許多思緒在運轉,一方面情緒跟著劇情起伏,另一方面則抽離出來,會有一些電影以外的理性的思索,會去觀察整個畫面中光線攝影等等細節、思考隱喻與符號、印證生活經驗...。但是當時看瘋狂麥斯彩色版的時候卻是完全不同的經驗:從第一分鐘開始,我就跟著瘋狂了,呼吸急促、熱血奔流,臉上各種扭曲的表情
再一次看黑白版依然令我瘋狂,但抽離掉色彩之後,產生了一點點距離感,使我稍稍有點空間可以觀察更多東西。經歷過黑白底片攝影的洗禮,我明白彩色畫面轉成黑白絕對不是按一下按鈕改成灰階就解決的事;相反地必須對顏色更加敏銳,每一個畫面都必須思考色彩的分佈,把每一種色彩的階調處理平衡,才能讓黑白畫面同時兼顧細節與整體明暗。再來就是數位攝影在高感光度時的顆粒分佈往往還是有點不夠自然,這一點我覺得瘋狂麥斯處理得算是不錯,但終究還是比不上膠卷,真的差得遠了。還發現許多有趣的鏡頭語言,例如刻意把主角以外的畫面加上模糊處理,的確是在黑白版會看得更加明顯。
黑白攝影其實是超出人類視覺經驗的手法(即使是色盲都可以感覺到某些顏色),卻又能使人感受到「此曾在」,這種奇妙的又遠又近的感受,大概就是我對黑白攝影如此著迷的原因吧。不由得想像,如果瘋狂麥斯用有點距離的黑白加上身歷其境的3D,這種版本會是什麼感覺呢?
我也有這種被綁住的感覺 |
追兇倒數十五日
一開始的女兒失蹤令人想起韓劇《Signal》的故事起點,後來我就一直想到《渴望》,那個一直不存在的女孩卻不斷影響著所有人的劇情。但是後來又覺得不太像《渴望》,因為女孩其實從頭到尾幾乎沒有主動影響到什麼人(除了後面一個關鍵劇情),反而是她一直站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咦,這什麼梗)。甚至還有一點點《哭聲》的影子,韓國民俗的觀落陰都要搞成這樣子嗎?XD
映後座談中,導演談到韓國的母親除了家務還要為了子女奉獻一切,甚至把子女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加重要;而導演在電影籌備時正好和一個非常好的朋友斷交,本來非常熟悉的人忽然變成陌生人,這樣的心情也在電影中表現出來,母親直到失去女兒才發現完全不了解她。
還是覺得韓國的電影比起韓劇好看多了啊!
魔愛食人灣
映後座談最後,侯導說這片很好看。但是其實我是看得不太習慣啦...也不是說不好,就只是有點難融入這情境裡。
窮苦人家的男孩愛上了浪漫少女心的富家男孩(其實演員是女的),茱莉葉畢諾許則是演一個瘋狂亂唱歌的富家親戚。整部片充滿了古代歐洲荒謬喜劇的氣氛,富人總是又蠢又瘋狂,窮人其實更瘋狂,警察則是從頭到尾搞不清楚狀況,在那個吃人的海灘,大概發生什麼事都不奇怪。
映後座談茱莉葉畢諾許來到現場,女神氣勢果然不凡,回答問題毫不逃避打官腔,和侯導的合作經驗也非常有意思。談到許多《紅氣球》的事,她還說《刺客聶隱娘》的最後一幕的雲霧根本就是侯導施了魔法召喚來的,不過倒是沒講到什麼關於魔愛食人灣的內容。
最後那個肥胖警察飛上天的畫面,讓我想到《沙丘魔堡》裡面的大胖子 |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我只問了一個問題,3D就是為了能看得更清楚,那為什麼現在的技術不能拍得更清楚一點呢?然後他們都說,以前從來沒人問過這個問題。」--李安
影展沒搶到票,只好看院線。看完也只能讚嘆了!然後再看別的電影就會發現這些電影怎麼變模糊了?
關於未來3D的技術我只能說,這種事只能親身體驗才會明白。剛開始會覺得電影好像在快轉的感覺,我覺得是每秒120格能捕捉到的動態遠比電影的24格或電視的29.997格要富豐太多,唯一能類比的經驗就只有快轉的感覺。不過當B班進到加長禮車裡面就完全適應了,我自己是毫無障礙地融入整個情境之中,當他們在球場冷不防丟一顆球過來,還是讓我從椅子上彈了起來。戰場上那場戲,短兵相接的臨場感實在太驚人,真的感覺到那個人活生生被殺死了,死在我面前。
稍稍研究過VR之後發現,當視覺的沈浸感提升,其實所有的感官體驗也需要同步提升,才能讓觀者感覺比較正常;不然任何一環稍有缺陷,要不就是噁心想吐,要不就是難以沈浸。音響效果就是我看本片最大的感受,其實在戰場上的槍聲已經是我看過的所有電影裡面最接近我在軍中體驗過的槍聲了,但看一般的電影都不會覺得音響效果不對勁,而看比利林恩的時候卻清楚地意識到聲音的方位以及空間感好像還是不夠明確。一些訪問中李安提到新的技術使得打光、收音、甚至化妝都會變得完全不一樣了。這可真是只因為他的一個問題,引發出來的千百個技術大躍進啊!
關於劇情,因為事先讀過小說,我比較在意的是和我在讀小說時的感受有什麼不同,最重大的差異就是電影把戰場上的畫面呈現出來,而且特別真實。我覺得這種恐怖的戰鬥體驗,對照球賽中場充滿煙火與閃光的舞台秀,特別的諷刺與鮮明,這部份完全超越小說,只能在電影裡完成。
有一點點畫面我不太喜歡,當比利來到貴賓室,看到一大堆食物時,畫面中除了食物,其他的部份都變模糊,我當然明白這要表達的就是比利眼中只看到食物,但總覺得模糊效果似乎也應該做得更精緻一點,果然因為未來3D,很多事都要跟著提升了啊!
丟藥罐的畫面非常炫技,難以想像這對焦要怎麼處理。而比利和斐森嘿咻的畫面刻意地像是在夢境裡,其實也滿有趣的。我還不由得想像,要是真的有碧昂絲本人或許會更有趣,電影裡面非常刻意地遮遮掩掩,反而讓我有點分心沒去注意比利...
極度真實的電影其實是假的,殘酷的人生才是真的。電影的完成是在觀眾的心裡,戰爭的真相似乎也在媒體「被完成」了?
八月
金馬影展最佳劇情片、最佳新演員得主,終於在影展結束之後的得獎片放映看到了。
乍看覺得非常簡單,仔細想想又覺得講了好多事,然後又發現這麼多事其實又都在講一件單純的事:成長。
黑白的畫面,看似悠閒的九零年代中國小鎮,無聊暑假裡的小男孩看著家裡發生的瑣碎小事。自己即將升上中學,父親工作的國營工廠面臨轉型,祖母臥病在床,安靜的暑假其實暗潮洶湧,即將發生重大的改變。
最後男孩必須成長為少年,父親必須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成人,母親必須母兼父職,小鎮必須轉變成各憑本事的資本社會。The Summer Is Gone,青春終將逝去,幻滅是成長的開始。
很難不聯想到《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太多相似的地方了,父子一起騎腳踏車、戲院前的廣場、撞球、少年幫派、暗巷裡打架、小餐館裡的舞台表演...
當然也有很多只有活過九零年代中國才懂得的事物,例如那奇怪的男高音、《爺兒倆開歌廳》,還有崔健《一無所有》,我唯一聽說過的也就只有崔健了。
話說回來我也無法說這是我今年看過最厲害的華語電影,但確實是很獨特,也完全可以理解這部電影可以獲得金馬獎的原因。我聯想到五十屆金馬的《爸媽不在家》,也是很有「金馬味」的有趣電影。
總之,值得一看。
網路上一位影評說道:今年金馬,畢贛的形象廣告原本覺得拍得有點唐突,但看過《八月》之後,才發現那首(超洗腦的)《我要輕輕地告訴你》不是為了「承先」而是「啟後」啊!(原文找不到了,但這是真的!看過就會懂!)
最後來到相機偏執狂時間:男孩的祖父拍全家福用的那台相機應該是蘇聯製的FED4,那個年代的中國大陸,使用的相機應該多數是國產或是從蘇聯來的。
七月與安生
雙女主角實至名歸。我在看金馬獎典禮之後,唯一留下的記憶就只有只有兩個女主角超可愛了!
周冬雨初看有種周迅的清新感,但口條比周迅好很多,演出那種年少風霜的感覺也滿有說服力的。馬思純則有一種成熟女性的堅定氣質,但是她演出懵懂少女也很有意思。兩人對手戲火力十足,有一絲絲蕾絲邊的百合情愫,不說破,這樣很好。
兩女一男三角戀愛這種言情老套可以變成這樣真的太強了!完全沒有什麼墮胎、豪門、打架什麼的蠢蛋套路;相反地把極少在中國電影看得到的青春期性探索、破碎家庭、叛逆流浪、未婚生子...用這麼輕盈的方式放進來了。多重結局、插敘倒敘,剪輯功夫十分了得,即使搞得這麼複雜,仍十分順暢,連我媽都看得懂,真的。光影優美也不老套,更沒有刻意的行銷置入,音樂也十分豐富多元。我必須說,這些環節在台灣的電影裡面很少有辦法處理得像《七月與安生》這麼成熟完整。
她們小時候在鎮江長大,聽到這個地名,總覺得有點隱喻,她們就該是一直互相吃對方的醋吧。隨著兩人的成長,也看到了中國某種發展的面貌,從純樸小鎮、工廠煙囪、酒吧、每個時代的中國搖滾樂、到世界各地的旅遊。當然這些只是模糊的背景,我相信這樣的變遷符號,也同時交互印證著主角的成長與衝突,當七月在狹窄的浴室裡淋濕著對安生大吼說「妳的一切都是我給妳的!」我總覺得就像是守著「傳統價值」的長輩對著無法符合體制的孩子最真實的想法。但其實她們是互相羨慕的,所以最後才會好似交換了身份,生命的軌道交叉而過。
「七月與安生本來就是一個人。」這是馬思純在兩人獲得金馬獎女主角時的感言,我覺得這話說得準確。甚至我覺得七月與安生某種程度就是中國都會女性的代表,傳統與叛逆的力量互相衝突,追求的事物最後都會失去,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事最後也不見得有好發展,後來的發展則就可能就像電影的多重結局一般,各憑造化了。
片尾感謝名單又打出了岩井俊二(前一次看到是在《你的名字》),岩井導演好忙啊XD
好可愛好可愛好可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